做一齣收一齣的傳統布袋戲《顏思齊》困境

做一齣收一齣的傳統布袋戲《顏思齊》困境

做一齣收一齣的傳統布袋戲《顏思齊》困境

  • 2019-04-03

中華戲劇學會專欄藝評人:陳伊婷                                                                                                                                                                      

演出團隊:春秋閣掌中劇團

觀演時間:2019年2月23日(六)14:00

觀演作品:《顏思齊》

觀演地點:大稻埕戲苑曲藝場 ( 臺北市迪化街一段21號8樓 )

 

布袋戲於臺發展,約莫一百多年的時間,分為潮州、泉州與漳州三個路線。長期熱絡的展演文化,是臺灣化分布密集度最高的劇種,從劍俠戲、小說戲、歷史戲、金光戲,到今日結合多樣的藝術形式與多媒體科技,所創造的豐富作品,可謂以掌即操弄出另一番天地。

己亥年伊始,因應熱鬧的春節假期,全臺及大稻埕戲苑,偶戲演出劇目豐富密集。年假甫將結束,觀賞的是創立於1965年的「春秋閣掌中劇團」所搬演的《顏思齊》,從經歷布袋戲的興盛與衰退,至今已是第二代團長施炎郎接班,致力於發揚古典布袋戲。《顏》劇使用的是傳統布袋戲偶,每只約在30公分左右,並有日式女旦、黑臉拳擊手、黝黑原住民與紅髮洋人等造型特別的戲偶上場,演述明朝天啟元年,於日本從事海上貿易的顏思齊,因不滿日方幕府課收重稅,殺害多名收稅官後,與鄭芝龍等人密謀造反,不料風聲走漏,逃亡至臺,於水漆林(今水林鄉顏厝寮)建立本寨,廣設十寨,與當時佔領臺灣的荷蘭人爆發衝突。荷蘭人因得知笨港(今雲林北港)有顏思齊駐紮,麾軍而上。顏陣營軍師楊天生以水砲破火炮,並以地趟刀法,藤牌軍避槍,敗殺荷蘭軍,順利於臺安生的故事,是一齣以口白敘述、打鬥技術為主的傳統布袋戲,頗令人期待。

一向有「一口說出千古事,十指能操百萬兵」表演特色的布袋戲,要要求戲偶維妙維肖地模擬真人動作,似乎過於嚴苛。然小巧的傳統戲偶,卻有武打技藝天生的優勢。我們熟悉的「跳窗」已經是基本的功夫,若有觀察細微加上苦練後虎虎生風的對打武戲才是看頭。然來自中臺灣的春秋閣掌中劇團,受臺灣中南部尚武風習,進場前就相當期待各式武打「尪仔架」的出現。展演中,除了在日本島背景時,日本女妓春子的姿態與濃濃東洋唱功之外,尚有日本武士的角力扑跌;回到臺灣後與西洋拳擊手的單挑,荷蘭兵將的軍鬥。至於劇情緊張處,三位演師快速交相替換戲偶,一人分飾多角,大量使用刀、槍、藤牌等武器等,皆能讓觀眾感受到布袋武戲對戰過程中,眾多偶人交錯瞬間,讓人目不暇給的魅力,也不得不佩服演師們的默契與技藝。更值得一提的是,樂師精湛演奏技巧與內涵,各種風格迥異的後場配樂,與戲法變化快速的劇情搭配的合宜,相當引人入勝。

雖說當天主演施炎郎團長一手受傷,打了石膏仍上場「持尪仔」,就其演出成果觀察,其基本功、「開戲竅」底子深厚,現場即興演繹強。若說有什麼地方可以再期待的,應該就是「聲音」與「辭采」了,偶出的支吾與贅語,對推進劇中情節的顏陣營戰略討論而言,各角色間的聲音辨識度若不明顯,的確會影響對整體品質的觀感。又,綜觀全劇,雖說名為《顏思齊》,故事卻以顏思齊陣營中的鄭芝龍與天才軍師楊天生為主要關鍵人物,而顏思齊本人對於計畫、戰略皆僅為「拍板定案」的功能,命名為此確實讓筆者百思不得其解。

然就商業劇場的角度,劇團得在觀眾掌聲及票房的支持無虞之下,才能盡情地貼近劇情的需要、技術支援,創作出更具水準的演出內容。《顏思齊》演出結束後,團長親自說明:《顏思齊》一劇最有看頭的應該是小旦撐傘,演繹日本歌、甩柔道,和與荷蘭人「水戰」一幕。這些細膩精緻的表演,都需要有專攻此技的演師,及會唱日本歌曲的樂師或歌手來擔綱,甚至要有特製的道具來支持。然筆者觀賞演出時,上述精湛的技藝皆未能在場上實踐,甚為可惜。而施團長「做一齣收一齣」的結語,說明該團作戲並未以相同劇目精進技藝,持續「吸引觀眾」進場為目的,是否意味著許多保留在劇團演師身上精彩的技術及今日所見者,就此消失在大稻埕戲苑的彩樓上,如此的經營定調,能否成為一個良性循環呢?背後是否有什麼不足為外人道的難題,真的讓人無限慨歎惋惜與不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