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來了! 從薪傳《陳三五娘》看戲曲傳承一隅

八年級來了! 從薪傳《陳三五娘》看戲曲傳承一隅

八年級來了! 從薪傳《陳三五娘》看戲曲傳承一隅

  • 2019-08-16

中華戲劇學會專欄藝評人: 陳伊婷                                                                                                                                                         

演出團隊:薪傳歌仔戲劇團

觀演時間:2019 年  7 月 6 日 (六) 16:30

觀演作品:《陳三五娘 – 逛花燈、磨鏡、益春留傘》

觀演地點: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 ( 臺中市南區復興路三段362號)

劇照提供:薪傳歌仔戲劇團提供

 

 

第30屆傳藝金曲獎甫剛落幕,戲曲表演類五個獎項中,與薪傳歌仔戲劇團相關者就有三項入圍、一項得獎。【1】薪傳歌仔戲劇團是大眾熟知,傳承歌仔戲文化藝術的重要劇團之一。藝術總監廖瓊枝,為文建會第1屆重要傳統藝術保存者,是行政院文化獎、國家文藝獎得主,更是臺灣歌仔戲極為核心的民族藝術藝師。現任團長張孟逸,曾是文化部文資局廖瓊枝歌仔戲傳習藝生,從傳習藝生、藝術講師到傳藝金曲獎年度最佳演員,一路走來,真的不難想像 薪傳歌仔戲劇團願意提供資源、機會,藝師前輩們傾盡全力培育新生代活水的心情。而期待這一群「8」年級生發揮「∞」無窮潛力,先來看看薪傳歌仔戲劇團為他們安排的《陳三五娘》專場。

 

7月薪傳於臺中文化資產園區,所搬演的《陳三五娘》又名《荔鏡記》,是一個緣起於元宵節慶的民間愛情故事,因非媒妁婚姻地自由戀愛題材,故在明、清兩代也曾被禁,即便如此仍廣傳於閩南、粵東一帶。潮州民歌唱道:「東畔出有苦孟姜,西畔出有蘇六娘,北畔出有英臺共山伯,南畔出有陳三共五娘。」可見此故事於當地與孟姜、山伯英臺有同等地位。也成為閩南、潮汕、臺灣和東南亞各類劇種中,常搬演的劇目,甚至延伸出許多與劇情人物相關的新創戲。《陳三五娘》的〈逛花燈〉、〈磨鏡〉、〈益春留傘〉為廖瓊枝歌仔戲經典折子戲,廖老師更以其中「益春」一角,嬌俏靈巧的演繹備受讚譽。此次,正好見證典範與活水間的傳習。這群八年級新生代演員,上有老師們的光環,肩負著傳襲臺灣本土傳統藝術的使命,壓力應該不小。

 

新生代技藝專場

首先上場的是熱鬧的〈逛花燈〉一折。

戲曲演員囿於舞臺空間限制,在有限空間內呈現情節,「腳步手路」的身段做表更顯重要。閹雞行的特徵一出,觀眾知道這是「三花」登場。林大,八年級生郭員瑜飾演,以【補甕調】和書僮對戲流暢,趣味討喜,又讓人發笑的輕浮調戲動作,對人物情態已揣摩三分,唯細微動作搭配無禮的詞情對白,仍嫌拘謹。另有飾演六娘的「三八」簡郁庭,郁庭身美,修長高挑,今來詮釋丑旦身段反顯生硬,實為可惜。在這樣熱鬧氣氛,延續關鍵情節的橋段裡,可以看見兩人全力投入,但「無丑」不成戲,深入角色的情態、口氣仍需著力,方可達到引領之效。

 

接著為〈磨鏡〉一折。

五娘(林芸丞飾),以【廣東怨】與【安安趕雞】等舒落之曲,緩緩唱出與陳三邂逅後「憂亂心情難鎮靜,翻來覆去不安寧」之情。然沉著大方的五娘卻與輕浮的林大 早有婚約,在嘆惋姻緣錯配、心緒鬱悶之時,佯裝磨鏡師的陳三(江亭瑩飾【2】)來到黃府。小旦林芸丞演唱【廣東怨】時,詞情與習慣性嘟嘴的表情稍有違和,和陳三相會後,兩人脈脈深情,凝視彼此的「停格」技法,生、旦間情感揣摩不夠,雙方身態、眼神皆過於凝滯,未達到「駛目箭」(送秋波)的境界。話雖如此,林芸丞音質甜脆,唱腔穩定,仍瑕不掩瑜,日後演訓多些留意表情與眼神之細微展現,假以時日定會深入情蘊。而飾演丫環益春,也是八年級的花旦朱亮晞,亦是本折的靈魂人物。嬌俏逗謔的作表、身段,在小姐與三哥中穿針引線,是本折焦點所在,尤以逗弄陳三的段落,含嫣活潑、身段俐落、耍帕平轉、倒旋、拋空飛舞,靈巧輕動,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出場時快走碎步稍不流暢,上半身態微前傾,至於唱曲至後則越趨穩定,亦是可貴。

 

最後一段為《陳三五娘》著名的經典折子〈益春留傘〉。

陳三欲意離去,用源於車鼓小戲的【留傘調】小曲說分明:「落花有意心堅定,流水卻對我無情,我再為奴有何用?以往痴情到這停,看破回鄉娶他人」,許是曲調名與齣名的巧合,後〈益春留傘〉都會固定演唱此調。薪傳搬演的版本仍保留泉州音的對話形式,因此益春得巧妙地運用泉州鄉音來打動陳三,進而打動他心;本折飾演益春的八年級生郭庭羽,流暢的泉州唸白,嬌嗔甜美留慰陳三「汝予我留」、「汝呣免留」兩人往返拉拒,留傘這一段繁複的身段做表,庭羽飾演的益春,神態拿捏得宜,時而穩當、時而靈俏。她訴諸理性、體己同理,也讓陳三在去留之間多了許多掙扎與遲疑,另掀一波高潮。留傘一折融合了歌、舞、劇、藝,交構出精采的舞臺畫面,觀者甚是過癮!整場下來幾位七、八年級新生代演員表現,確實是可圈可點、各擅其采!

 

讓水 活起來流不停

傳統戲曲劇團在培育新人時,常用的是母雞帶小雞的方式,與資深演員搭檔,除鎮得住場面外,若遇上臨場狀況時亦可互補。然給予新人專場,促使他們快速積累獨當一面的演出經歷,讓觀眾親身感受到新生代演員的青春活力,也是另一種培訓模式。技藝是這樣的,再熱血也要踏實地走,「功夫」就是「時間」,有恆地將每個動作練到極致才能奠定基本功。加上在師輩的光環下,後輩常有急於模仿,而忽略要先對戲做深度的功課:這時候的他(角色)心情如何?什麼反應才合理、自然?外顯情態應該如何設計呈現?即使是場上的配角也一樣,這些都是得花時間好好揣度思考的。

而擁有固定的行當演訓基礎優勢的演員,舞臺上雖不會出現職責不清的情況,但臺面下中小型劇團內的行當配置,卻常有比例失衡的問題。例如,旦角多、丑角少,而同儕同行當的優點是可以彼此分享習藝心得,並相互提醒、督促,也別忽略培養自己獨到的藝術觀點與技能,才能更加清楚自己在未來演藝生涯中的定位。

 

新生代演員的當代溝通

一個人的價值來自於他面對事物的態度,無論是哪個世代皆同。戲曲的程式化,在現當代的時空,確實有許多包袱和難處,尤其是當藝師以文化傳承為己任,帶著七八年級生擺渡至精深藝術彼岸的過程,新生代如何運用自己的學養背景,理解詮釋這門經典藝術,同時還得不斷地與觀眾對話、溝通。

 

官方保存政策的發起,基本上協助了新生代演員相對穩定的習藝時間空間,且保有與觀眾接觸的機會,以保護傳統藝術文化為目標時,就無法用過於苛刻,且功利眼光去評判是否有效益這件事。因為,培育的成效可能是短期間無法顯現的。但身為藝術從業人員,站在第一線接受商業機制的考驗,卻需要不斷思考面對許多受眾的聲音,要學習接受批評。對於受眾的批評有防衛心或覺得受傷是很自然的反應,但這並不會使作品有所增進。身為網路原生代的八年級活水,運用自己的優勢,了解評論者的角度及想法,善用他們對演出的評論,學習有建設性地觀看評論,相信大家是有辦法做到的,也會成為前進的動力。

 

想起建築大師伊東豐雄曾用數隻青蛙跳下水的波紋比喻:青蛙與漣漪象徵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只有當彼此有交集、對話時,才能讓原本各自散發的能量,激盪出無數個可能性。 而身為熱愛表演藝術的當代觀眾,由衷地期盼,新生代表演者,記得每一次全力以赴的自己,對演藝熱情漣漪不減,讓薪傳不息!

 

……………………………………………………………..

【1】入圍的有:最佳音樂設計:陳孟亮 《斬經堂》 / 薪傳歌仔戲劇團;薪傳新生代團員 江亭瑩, 以正在動映有限公司的《1399趙氏孤兒》入圍最佳個人表演新秀獎;而古翊汎 ,以薪傳歌仔戲劇團《夢斷黑水溝》榮獲本屆最佳演員獎。

【2】飾演男主角陳三的江亭瑩,演藝已受到諸多關注與傳藝獎評審的入圍肯定,故於此不作續貂,本文先以八年級新生代演員為主要觀察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