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說故事」不再重要

當「說故事」不再重要

當「說故事」不再重要

  • 2019-03-12

中華戲劇學會專欄藝評人:游富凱                                                                                                                                                                                  

 

演出團隊:全西園掌中劇團

觀演時間:2019年2月16日(六)14:00

觀演作品:《章魚X小丸子》

觀演地點:大稻埕戲苑(臺北市大同區迪化街一段21號8樓)

 

全西園掌中劇團推出的《章魚X小丸子》,是一齣專為兒童製作布袋戲演出。該劇共分十二場,講述某一書生思鄉心切決意返家,渡海時卻遇客船翻覆——因龍怪追求龍女(小丸子)不成,故意興風作浪。船客落海後,幸得龍女和其寵物章魚搭救。龍怪不甘被拒,夥同大哥一同前往龍宮向龍王提親。龍王因龍怪危害人間,拒絕此樁婚事,雙方大打出手。龍怪最終為龍王降服,書生也得以返家與妻子團聚。

該劇團成立於民國七十九年,團長洪啟文為「全世界掌中劇團」團長洪國禎先生之子,民國七十六年曾拜「小西園掌中劇團」的許王先生為師,其戲偶操作、武戲、口白等演出形式與風格,深受許王影響。【1】近年來,「全西園」致力於推廣傳統布袋戲,並嘗試新創演出,以「結合多元化元素,為傳統布袋戲賦予新風貌、新價值。」【2】

開演前,團長先是向觀眾解說「鬧臺」的意義與功能,並示範戲偶的基本操作與表演動作,如走路、笑和打架等不同的表現方式。演出進行中,也特別開放小朋友到台前操作戲偶,尤其劇中大型的章魚布偶,更是引起小朋友的一陣騷動。

透過不同場次,劇中呈現傳統布袋戲的細膩表演,如第二場的書生寫信場景,小生細膩地表現出磨墨、提筆、寫字等細微的動作;在第三場眾人看廟會的場景裡,熱鬧的陣頭表演,如舞獅、跑旱船、頂缸、甩棍、轉盤、抬神轎等,不但引起臺下驚呼連連,也緊緊抓住大、小朋友們的目光。然而,對於擁有多年表演經驗的傳統布袋戲團體來說,要完成一臺精湛的演出,說出一個完整的故事,或許並非難事,但要說好一個適合兒童觀賞的故事,則絕非易事。

以不到九十分鐘的演出來說,分場多達十二場,已造成敘事的斷裂感;部分場景與情節發展的關係薄弱,明顯是為表演所安插,如醉酒的商人從椅子跌落數次的情節,以及突如其來的廟會場景,雖然舞臺呈現時具有可看性和娛樂性,但在人物情節的連結上缺乏說服力。

藉由現場提供給觀眾的劇情大綱可知,龍怪的出現是因為人類汙染海洋,造成小龍吸入太多廢水,因而化身龍怪作亂;龍女因此變身成人類少女,教導民眾保護環境、呼籲環保。然而,這段傳遞環保意識的重要情節並未出現在當天演出中,整齣戲反而更像是流氓強娶良家婦女,最後邪不勝正的通俗故事,而書生思鄉返家的戲劇動機,也因此淪為旁枝末節。

全劇演出的口白仍按傳統方式呈現,考量到觀眾群的差異,演出中並未使用任何唱段。然而對於不習慣布袋戲語言的小朋友來說,前半場的演出尚能透過豐富的舞臺呈現與演師精湛的操偶技藝融入其中。到了劇情後半段,演師雖然以純熟流暢的對答,表現精湛的口白藝術,但語言上的隔閡讓觀眾無法帶入劇情,原是全劇最有情節進展的段落,小朋友卻在此時顯露不耐。

值得一提的是,當龍怪的大哥向龍王提親時,說出:「我小弟晚上睡不著,火氣上頭要娶妻」(大意如此,非原字句)。原是野臺演出常用的詼諧逗趣、微帶性暗示的語言幽默,換到親子劇場的場域裡,對臺下的家長來說,卻不免尷尬。

儘管後半段的龍王大戰龍怪是全劇高潮,但此時的戲偶已換成兩個龍形的巨型布偶,在爭鬥的場景中,難以呈現細膩的動作,演師僅能以左、右手各持一布偶來回晃動;此時加入戰局的章魚,也因體型過大,無法順利從「下棚」登臺。與前半場演師精湛的技藝相比,最後布偶大亂鬥的手法顯得過於粗糙。

 從推廣傳統布袋戲的角度而言,當天的演出確實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但回到「戲」的本身,布袋戲的表演特色並未與人物情節相結合,反倒是刻意安插的技藝展現(展示)與奇觀場景,不但造成情節敘事的斷裂,同時也削減了「說故事」本身,在以兒童觀眾為主的表演空間裡,所具有的重要性與意義;如何在整體的演出構思與情節編排上,真正回到適合兒童觀感的說故事方式,或許是傳統布袋戲團體在嘗試此類戲劇演出形式時,必須去思考的問題。

 

 

【1】李殿魁、薛湧,《臺北市布袋戲資源調查研究計畫報告書》。臺北市:臺北市文化局,2012。

【2】《2019大稻埕戲苑曲藝場:掌中戲節目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