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密的抒情《女兒房》

私密的抒情《女兒房》

私密的抒情《女兒房》

  • 2019-12-07

中華戲劇學會專欄藝評人: 楊儒强                                                                                                                                                        

演出團隊:両両製造聚團

觀演時間:2019年11月15日(五)19:30

觀演作品:《女兒房》

觀演地點:MICA雲母(臺北市大安區蒲城街19號2樓)

劇照提供:汪正翔攝影; 両両製造聚團提供  

 

人來到這個世界的第一個身分是什麼?《女兒房》對觀眾拋出第一個問題之後,戲才展開。整個作品是一種私密的抒情。時一修、王安琪、左涵潔、賴舒勤,四位演員和四段不同的女兒故事,串起同一個調性的戲劇脈絡。觀眾看到女兒對父母親的依戀、看到童話寓言中的色彩斑斕、看到找尋歸途的孤獨與畏懼、看到對自己身分的再確認及成長。成長總在某個年紀之後,快速地流逝時間。當孩子已走過孩子的年紀,卻又丟不掉孩子的身分時,內在與外在的衝突足以壓碎生活。然而,被迫成長的殘酷,卻好像是當代社會裡的每一個孩子,避無可避的人生。

 

文字的閱讀是一種私密的,理解作品的方式。讀者可以在視覺之外,與世隔絕,完全地沉溺在寫作者打造的文字世界裡。再加上自身的成長和經歷,對文字的想像,人人不同又獨一無二。當這樣的藝術創作載體被轉換到劇場空間時,閱讀與想像的部分特性就需要在轉譯的選擇中,斟酌思考。好比,文字敘述裡,女孩從天上草原的寶寶樂園看向人間的父母,喜愛母親少女時的甜美笑容,並期許自己的未來也能出落成一名和母親有著相同笑容的美麗女子。但是,劇場無法讓這段如夢似幻的文字如實地呈現給觀眾。導演僅能讓演員模擬高處往下的身體姿態,說出抒情的獨白,並搭配扮演人間父母的演員,一同完成上述文字的劇場畫面。這種時候,演員表演的說服力就成為觀眾是否買單的關鍵了。戲中文字需要轉換成並置畫面的例子比比皆是。四名演員的努力,大多也能夠帶領觀眾走進他們正在經歷的世界。

 

不過,整個戲劇作品的文字仍然不是劇本結構中的書寫方式。因為閱讀的私密和文字的綺麗夢幻,屬於女性的抒情籠罩著整個劇場表演。大量的敘述和資訊取代情節,佔據表演的塊狀時間,這對演員而言,是一種非常大的挑戰。穿上父親的外套,想靠近父親的女兒;從沒被公平對待過的女兒;認為自身存在是一種謊言的女兒;離家之後找不到歸途的女兒;想成為某種女性卻失望的女兒……,一段段缺少戲劇行動的戲,需要藉演員的身體和情緒持續輸出抒情的能量。導演很聰明地使用了很多劇場的物件符號,強化抒情的效果。紅色氣球、穿著小女孩衣物的人檯、沒有魚的魚缸、父親的西裝外套、不同顏色的水紋燈……,和演員們一起拼出屬於女兒的,夢的世界拼圖。很令人肯定的是,四名演員幾乎完成了這項困難的挑戰。觀眾在來不及參加女兒婚禮的父親讀信時,熱淚盈眶;在女兒成為母親之後和孩子一同返家的歸途時,緊張怯情。

 

人在青春末期,離開父母,開始打拼屬於自己的人生。在父母遠行之後,或遊子欲歸之時,曾經想努力找尋的名字、想成為的那種人、想獲得的認同,都突然有了答案。回家的路,或許不是一個人走得到的,但回家的鑰匙卻一直握在自己的手上。如同《女兒房》中,戲劇的私密抒情,讓觀眾感受到,「家」不是有,而是一種成為。以複合式劇場空間來說,《女兒房》的演出完成了創作者鄧九雲想帶給觀眾的期待。四段女兒的故事,在同一種私密的抒情裡共生。《女兒房》告訴觀眾,在冰冷的城市人際裡,先不求向外獲得溫暖,而是用一直握在自己手裡的鑰匙,打開那扇通往內在的房門。讓安靜舒適,能夠隨時和溫度並存的精神空間,時時為自己敞開。戲劇正是如此,觀眾來自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成長背景、不同的人生際遇,但卻可以在同一個作品裡找到和自己的生命經驗相符的情感投射。孩子與父母終將在人生的某處分離,戲劇作品也在幕落的那一刻,與觀眾告別。留下的餘韻,都將寄存在對人(或對戲)的思念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