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花開的聲音

聽見花開的聲音

聽見花開的聲音

  • 2019-02-21

中華戲劇學會專欄藝評人:  沈惠如                                                                                                                                                                                  

 

演出團隊:新古典室內樂團

觀演時間:2019年1月6日 ( 日 ) 14:30

觀演作品:《文學音樂劇場-築詩‧逐詩》

觀演地點:國家戲劇院

 

相信大家都有這樣的經驗:小時候合唱比賽或詩歌朗誦,除了歌曲之外,手勢、肢體擺動甚至舞蹈都成了必要的搭配,有時再來個即興式的小型戲劇,就更能豐富展演內容。「文學音樂劇場」,基本上就是這樣一個概念,所不同的是:音樂的配置隆重了,歌唱的形式多元了,再加上戲劇情境表演、舞臺裝置及聲光效果,一齣大型的劇場作品於焉誕生。

 

由客家委員會及新古典室內樂團共同製作的《文學音樂劇場-築詩‧逐詩》,以曾貴海與江自得兩位醫生的詩文為創作藍本,透過音樂、舞蹈、戲劇及多媒體重新詮釋,展現客家詩文之美與對臺灣土地的情感。從劇名聯想,可知構築、編織是此劇的關鍵字,以文字建築、用音樂舞蹈穿針引線,用舞臺裝置點綴,讓屬於平面的詩歌,經由劇場符碼立體化。誠如新古典室內樂團藝術總監陳欣宜所言,全劇藉由光及影像投影,將現實空間和光影層層疊合,創造一種介於現實與超現實的詩意地景空間,表達詩人觸探生命哲學以及對土地深情的愛戀。

 

這樣一個「詩意地景空間」的概念,十分吸引人,但由於演出人員編制有一百多人,想要讓空間「詩意」,確實不容易。於是,樂池成了舞臺的延伸,進場尚未開演,即有由天生歌手合唱團、愛唱歌手合唱團的歌手們化為旅人攜著白色手提箱,以不同的坐姿四散做閱讀狀,標示出文學的主題與氛圍。舞台上分三個區域:弦樂團區、合唱團區以及歌手、舞者表演區,表演區有一個主體裝置,有階梯、高臺、書桌、空門、透空幕牆,依著情節需要移動、翻轉、變換,舞者的道具、投影的變化,配合詩歌的內容,有氣球、紅傘、樹枝、紛紛掉落的文字、動物形象的頭套等,倒數第二首唱到〈這世界讓憤怒膨脹不已〉這首詩時,情緒高張,舞者撕扯報紙,男詩人走向上舞台嘆氣一聲用力關門。這應該是全劇最激昂之處,在一貫對土地、生活的依戀之情中,仍對世間不幸的消息感到忿忿不平。

 

在這樣的情緒轉折中,讓人不禁揣想整個表演的故事性及詩歌串連的結構性。全劇是由25首現代詩組合而成,五位以聲樂獨唱的歌者,兩位飾演詩人、兩位夢裡的女人、一位回憶裡的女人,然而詩歌與詩歌的串聯之間,並沒有明顯的故事性,有些獨唱、有些合唱,如果不是字幕打出身分,光憑歌曲及詩歌內容實在是無法讓觀眾了解到底在講哪一段「故事」,是初戀?是夢境?有對土地的關懷,也有社會現象的控訴,誠如劇名中的「逐詩」,在追逐詩意的過程中,其實是有些力不從心的。

 

反倒是靜下心來一首一首欣賞,確有不小的收穫,像《夜合》這首客家詩,描述夜合花白天合攏、深夜才開花,正像客家婦女白天辛勤工作,夜晚和丈夫相處,宛如夜合花美麗動人,此種比喻溫婉又浪漫。對於創造「北桐花,南夜合」的這首曾貴海的代表作更加敬服。再像是《修桌腳》,講到祖堂神桌壞了三支腳,「一支腳/趁著讀書人離開/一支腳/趁著做工人離開/一支腳/趁著生理人離開/帶走客家話/帶走客家情/帶走客家人/屋仔塌了存幾間/祖堂雨來漏大水/甘有人要趁我等歸故鄉/共下修桌腳」,呼籲離鄉的客家遊子一起回鄉修桌腳,那種凝聚客家情感的呼喚,真摯而感人。此外《冬花夜開》這一首詩,在謝幕之後又唱一遍,儼然安可曲,「花開沒有啼聲/出世之情突然現身/穿透冬夜的寂靜/無染的挺掛枝枒……」如此寂靜而與世無爭,正是一種生命力的展現。這些作品在編曲及演唱的表現上都極為出色,真正達到了餘音繞樑、回味無窮的境界。

 

綜合而言,這樣一個結合了詩、樂、舞、劇、視覺以及建築空間意象的大型跨界展演,又有強大的製作團隊:導演吳維緯、編舞家張雅婷、燈光設計宋永鴻、多媒體影像設計王奕盛、服裝設計黃稚揚、平面設計陳建蓉等,藉由音樂劇場的形式,讓觀眾感受詩文之美,實是一場美好的藝術饗宴,美中不足的是:主辦單位強調票房幾近完售,售票系統也果真顯示「一片長紅」,然而真正進到國家戲劇院,發現觀眾竟稀稀落落,顯然是包票轉贈,卻都沒能推銷出去,是否有浪費資源之嫌?值得檢討,除非是有心贊助。但是如果能讓更多觀眾欣賞,才不辜負眾藝術家的心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