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樣的場景 — 許梓桑防空洞《未來避難所》

謎樣的場景 -- 許梓桑防空洞《未來避難所》

謎樣的場景 — 許梓桑防空洞《未來避難所》

  • 2019-11-30

中華戲劇學會專欄藝評人: 陳伊婷                                                                                                                                                            

演出團隊:李慈湄

觀演時間:2019年10月19日(六)16:00

觀演作品:《未來避難所》

觀演地點:許梓桑防空洞 ( 基隆市仁愛區愛四路2巷 )

劇照提供:李慈湄 提供

 

 

「聲音和光線疊影在過去建造的避難所裡,打造出一個躲避/趨近災難的場域。藉由聽覺和視覺的體驗,將我們經歷過的時空不斷並置、錯置、打散或重新排列,成為一個異於日常生活的歷程。基隆這座城市中無處不在的防空洞已然是歷史的作品,我們將在洞穴中,經歷一個無從敘事的感官情境,感受自身生命軌跡與人類命運的撞擊。」–《未來避難所》【1】

 

劇場不一定要在專門的建築物內,只要是能為演出提供必要空間的都是劇場。因此《未來避難所》的「聲光體驗感官劇場」似乎非常合理;而「場域限定」這件事,更可充分實踐劇場並非自然形成的空間,它是有目的、有組織的空間。戰時人們躲避災禍的場域,而今用於教育、用於體驗,用於回溯塑歷史,讓整體企劃更具意義,因此激起觀眾的期待心理與無限想像。筆者「參與」「體驗」《未來避難所》時,也感受到主創者企圖利用不同的參與方式,將觀眾捲入歷史事件中。

 

進入晦暗不明的防空洞場域後,首先出現一位似乎是「引導員」【2】的人。進行些指示性動作的指引。現場交織著七彩的光線,造就迷幻的場景。

引領我們進入第一層的「空間接觸」,觀者可以嗅到場域內獨有的氣味,深沉與低氧的高、低起伏坡道,行徑的危險,讓人不得不仰借牆面駁裂的軌跡前進,同時也摸到了某段模糊的歲月;第二層的「心理接觸」在置入設定情節的圈子時昭然而生,那思想、情感上的交流,並非演員帶來的,而是空間。這也是筆者發覺在《未來避難所》中藉由引導員所引領的戲劇性元素相對疲乏的關係。【2】甚至是觀眾集體入洞後,在僅能2人並排的狹隘通道上蹲下,第一個觀看活動:是一位無聲的女孩,不斷地於牆上刻畫圖樣。而許多停留、移動的段落,也花了不少時間,卻很難與前、後內容做相關的接應,而讓「體驗」產生「斷裂」。當然「我們將在洞穴中,經歷一個無從敘事的感官情境」,無從敘事的感官情境,字字在目。的環境舞臺,是否可以成功製造「感受自身生命軌跡與人類命運的撞擊。–《未來避難所》」

 

這樣的無從敘事,讓觀閱心理產生不滿足。敘事文本存在的必要,尤金諾‧芭芭:「『文本』這個詞代表說、書寫印刷或手抄文本之前,原本的意涵是『交織』。從這個角度看,沒有任何演出沒有文本。關於演出『文本』的一切都被視為『演出創作』,也就是行動的作用。『行動成立的方式』就是情節。」【3】無敘事的方式(無論是何種介質),少了劇場行動中的「情節」,會造成什麼樣的結果?在許梓桑防空洞這樣特別的場域裡,就《未來避難所》而言,過程無敘事性,相對產生的心理啟發、反思效益就顯得少了,真的非常可惜。

正如 法蘭哥‧魯非尼(Franco Ruffini)〈文本文化與舞臺文化〉:「只有當文本和舞臺一起合作互動的時候,劇場才於焉誕生。」【4】;但這個策畫對於「動作接觸」上我認為是成功的。引導員與觀眾、觀眾即演員 ( 體驗 /扮演 入洞避難者 )、 觀眾與觀眾 、演員與演員,在同一個維度空間內,距離的放大與縮小、關係的親密與疏遠。加上 聲/光 的指示,都成功增強了觀眾的參與意識,以及製造戲劇幻覺的效用。

以空氣為介質的聲音,在視線隱蔽的空間中,擁有可持續傳遞訊息的感官優勢。特別是在錯綜的防空洞裡,聲波即使於行進中遇到障礙物,仍能藉著反射,製造回音,給予情境塑造一劑強方。更何況適切地運用地貌、駕馭聲音產生的效果,這要比在正規劇場中更具難度!是聲音藝術家李慈湄苦心經營的,也是《未來避難所》值得推薦的因素。

 

《未來避難所》成功地創造了演區與觀眾區界的消失。當演員與觀眾趨於一同時,藝術與現實的界線也趨於消失,這是製造移情的相對優勢的環境。這次《未來避難所》在情境感染上,大多使用了「停留」為手法,停留賦予了耐心聆聽聲音的空間,許多戰時空襲獨有的聲音傳來,我們會一一猜想,這是什麼的聲音。停留、緩步,相對也讓節奏不夠明快,無法移情曾經發生過的苦難。當觀眾並非專業演員,更未曾歷經逃難、躲避的情境,因此需要「絕對強度」的感官刺激,才能成就反饋效果,否則也只能視為一場訪空洞的參訪旅程了。【5】

許梓桑防空洞裡的《未來避難所》,對我而言無論「過去」、「當下」仍是謎樣般的場景。 期待「未來」這個難得於城市邊陲探索異質表演的企劃,可以有再進一步探索空間結構與深層演出形式的機會。期待!

 

…………………………………………………….

【1】臉書「未來避難所」活動專頁,節目介紹。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616212648514950/?active_tab=about

【2】無法稱其演員的原因,乃因戲劇性不足。在此次活動中,定位也不清楚。

【3】尤金諾‧芭芭:《劇場人類學 辭典》,(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17年3月4刷),頁272。

【4】法蘭哥‧魯非尼(Franco Ruffini)〈文本文化與舞臺文化〉,《劇場人類學 辭典》,(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17年3月4刷),頁270。

【5】活動的尾聲,觀眾一同觀看了 李慈湄如何運用各式工具儀器,製造出聲效。這「出戲」的形式,可以思考於展演內的定位及其意義。